tiè

法帖


拼音fǎ tiè
注音ㄈㄚˇ ㄊ一ㄝˋ

法帖

词语解释

法帖[ fǎ tiè ]

⒈  名家书法的范本。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、信函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名家书法的范本。

宋【sòng】 曹士冕 《法帖谱系【xì】·杂说上》:“太宗【zōng】皇帝 时,尝遣使购募【mù】前【qián】贤真蹟,集为法帖十卷,鏤板而藏之。”
明 张居正 《拟【nǐ】日讲仪注疏》:“或看字体法帖【tiē】,随【suí】意写字一幅【fú】,不拘多少。”
清【qīng】 姚衡 《寒秀草堂【táng】笔记【jì】》卷三:“《二王帖【tiē】》:乃【nǎi】 南【nán】宋 丹阳 许开 所刻【kè】,世【shì】不多见【jiàn】,所【suǒ】传皆 吴【wú】江 重刻本也。前有 右军、大【dà】令 像,取诸法帖中二【èr】 王 书,鉤摹上石,而逐帖释文於后。”

⒉  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、信函。

《水浒传》第六回:“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。”
《水【shuǐ】浒传》第六【liù】回:“次早【zǎo】, 清长老 陞法座,押了法帖,委 智【zhì】深 管菜园。”

国语辞典

法帖[ fǎ tiè ]

⒈  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人书法拓印本。

《法帖谱系【xì】·杂说上·刘丞相私第本》:「刘丞相既刻【kè】法帖【tiē】于郡斋,复依【yī】仿【fǎng】前本,刻石十卷,以归私【sī】第【dì】。」
《儒林外【wài】史【shǐ】·第五五回【huí】》:「他的字写的最好,却又不【bú】肯学古人的【de】法帖。」

⒉  僧寺的公文或僧人的书简。

《水浒传·第六回》:「清长老【lǎo】道:『好,好。师【shī】兄多时【shí】不曾有法帖【tiē】来【lái】。』」

法帖[ fǎ tiè ]

⒈  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人书法拓印本。

《法【fǎ】帖【tiē】谱系·杂说上·刘丞相【xiàng】私第本【běn】》:「刘丞相既刻【kè】法帖【tiē】于郡斋,复【fù】依仿前本,刻石十卷,以归【guī】私第。」
《儒林外史·第五【wǔ】五回》:「他的【de】字【zì】写的【de】最【zuì】好,却又不【bú】肯学古人的法帖。」

⒉  僧寺的公文或僧人的书简。

《水浒传·第六回》:「清长【zhǎng】老道:『好,好。师兄多时不【bú】曾有法【fǎ】帖来。』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法帖"的意思解释、法帖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如果你用现在的羊毫笔去临习宋人以【yǐ】前的法帖【tiē】,肯定【dìng】很难奏效【xiào】,即使【shǐ】临习也缺少古人的【de】那种【zhǒng】精神。

2.内外装修的富丽堂皇,殿外【wài】盆栽精致【zhì】奇花异【yì】木【mù】无数,殿【diàn】内雕梁画栋名人法帖陈【chén】列,当真是一处修身【shēn】养性【xìng】的好【hǎo】去处。